开口说道:“下邦使臣,拜见天朝大老爷!”
“行,还知道些礼节,你起来吧,本官来这里见你,是奉了大明圣天子的旨意。希望你作为东察哈台的使臣,能实话实说,而不是诓骗天朝。”
杨寓亲自上阵,这在大明王朝,太始五十年间,是唯一一次,内阁首辅亲自接见商谈邦交之事。
在这个时候,大明还没有那么多想法,方世玉也只相信杨寓能做好这件事情。
但随着时间推移,大明的优越感越来越强烈。
外邦使臣?藩王使者?
派个礼部四品官接待一下,国宾馆好好招待一下,最高不过礼部尚书亲自接见一下,自大明一千七百年国祚中,杨寓之后,再无首辅接见外使之事。
在大明朝廷的严重,他们哪里值得内阁首辅亲自接见?
在国宾馆的主官带领下,杨寓同东察哈台的使臣,进了间书房,刑捕房的三名警卫,严格守卫在杨寓的身边。
毕竟是接见外臣,议论事情,而内阁首辅虽然不是皇帝,但他要是出现人身意外,对于大明政坛,乃至于整个帝国的政策执行,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为此,方世玉严格以王爵护卫的保护力度,对内阁首辅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或许也有监视的意思。
“叩拜天朝大老爷!”东察哈台的使者进了屋子,对着杨寓便要跪拜,杨寓挥了挥手道:“本官又不是圣天子,没有君臣礼,站着回话!”
“诺!”
这东察哈台的使臣,来来往往大明十数次,对大明的官场礼仪,非常清楚明白,在杨寓的面前站好,宛如一个犯人,等待着青天大老爷的审判。
杨寓道:“国书上说,东察哈台今年希望从大明境内购买玉米三十五万石,水稻三十五万石,合计七十万石。”
“这些粮食,对于大明而言,确实算不得什么大宗禁品外流,但朝廷每年给东察哈台的采购额度,不足四十万石。”
“而东察哈台登记造册的户籍,在天朝户部留存,只有三十一万户尚有缺额,你们要这么多粮食,是要干什么?”
“能说明白吗?”
杨寓面色平静,开门见山,直接询问道。
七十万石粮食,足够养活东察哈台五十万户的人过冬了。
三十五万石玉米,碾成粉末,不论是熬粥,还是做成面食,都能养活一大批人。
更何况,东察哈台那边,畜牧业也算是发达。
东察哈台的使臣道:“近些年我邦境内,冰雪覆盖,牛羊不产,天气越来越冷,食物短缺。”
“不得已,希望天朝以人为本,能同意出售粮食,以解我邦子民,水深火热。”
使者的话说的很明了,东察哈台境内,冰雪覆盖,早已经不复往日之景,若是没有更多的粮食支撑,只怕他们真的很难度过即将到来的冬天。
杨寓却摇了摇头道:“本官看,东察哈台的精力倒是挺旺盛的,粮草应该充足。何来缺粮一说。”
自从大明的玉米,马铃薯,红薯,疯狂增产后,整个大明,早已经摆脱了被粮食限制的问题,单单洪武二十八年,地方上报的新增人口就高达一千一百八十万。
这还不包括那些依然处于奴籍,不被做民。
亦是没有计算乡村之中的新生儿,一千一百八十万新生婴儿,全是县城,府城的数额,若是全算上,大明从洪武二十八年,至太始四年,至少降生了四千余万婴儿。
当然了,朝廷还没有统计过死亡人数。但可以看到的是,粮食增产,百姓家有余粮,大家都喜欢生,也能生。
这对于大明的经济恢复,二十年后的恐怖式发展,贡献了无数的劳动人口。
也是因为真正实现了摆脱粮食问题,百姓堪堪吃饱的日子一去不返,大明朝廷的田亩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