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贤妻徽瑜(2 / 3)

此缝制冬衣、靴袜。"她说着,熟练地穿针引线,"针脚要密实些,这样才经得起战地磨损。"

妇人们渐渐围拢过来,有人小声议论:"这不是大将军的羊夫人吗?没想到她这样的贵人也亲自做针线......"

羊徽瑜听到议论,并不在意。她耐心地示范着针法,又安排人手将布料、绒絮一一分发下去。很快,营房内便响起此起彼伏的裁剪声和缝纫声。

"娘,我也要帮忙!"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女孩扯着母亲的衣角。

羊徽瑜蹲下身,将一块碎布和针线递给孩子:"来,姐姐教你缝个简单的荷包。"她的指尖被针扎了一下,渗出一滴血珠,却只是轻轻吮了吮,继续耐心教导。

三日后,羊徽瑜正在检查成品,忽然听到门外传来啜泣声。她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瘦弱的年轻妇人躲在角落抹泪。

"这位姐姐,可是遇到什么难处?"羊徽瑜走近询问。

那妇人慌忙擦泪:"没、没什么......只是家中婆婆病重,夫君又随军出征,连抓药的钱都......"话未说完,又哽咽起来。

羊徽瑜心头一紧。她环顾四周,发现不少妇人都是军眷,脸上写满愁苦。当晚回到府中,她辗转难眠,烛光下反复翻看这几日登记的名单。

"得想个长久的法子......"她喃喃自语。

次日一早,羊徽瑜便命人扩建营房,又贴出告示:招募妇孺做工,按件计酬。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遍寿春城。

"听说做一件棉衣能给五个铜钱呢!"

"羊夫人还管午饭!"

"我家丫头也能去帮忙缠线......"

街头巷尾,妇人们奔走相告。不出几日,原本冷清的营房变得门庭若市。每日天不亮就有人排队等候,上至六旬老妪,下至垂髫孩童,都在这里找到了活计。

一个寒冷的早晨,羊徽瑜站在门口迎接来做工的妇人们。忽然,一个小男孩跑到她跟前,从怀里掏出一个还带着体温的烤饼:"夫人,这是我娘让我给您的,她说您是天上下凡的仙女......"

羊徽瑜眼眶一热,蹲下身轻轻抱住孩子。远处,一队士兵正列队经过,他们身上崭新的冬衣在寒风里格外醒目。

——————

一日傍晚,夕阳西沉,暮色渐染寿春城。曹璟披着一身戎装回府,铠甲上还带着几分沙场的寒意。他刚踏入内院,便见书房的灯还亮着,窗纸上映出妻子羊徽瑜伏案的剪影。

他推门而入,见妻子正凝神翻阅账册,纤细的手指在纸页上轻轻划过,眉头微蹙,似在思索什么。曹璟解下佩剑,搁在一旁,温声问道:"夫人近日在忙些什么?怎么连晚膳都顾不上用?"

羊徽瑜闻声抬眸,见是丈夫归来,眉眼间顿时浮起一抹柔和的笑意:"将军回来了。"她合上账册,指尖轻轻揉了揉太阳穴,道:"不过是些琐事,妾身想着理清了再歇息。"

曹璟在她身旁坐下,伸手替她拢了拢鬓边散落的发丝,低声道:"府中事务自有管事操持,你何必事事亲力亲为?仔细累坏了身子。"

羊徽瑜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犹豫,随即又坚定下来。她微微倾身,轻声道:"将军,妾身有一事相商。"

曹璟见她神色认真,便点头道:"夫人但说无妨。"

羊徽瑜沉吟片刻,缓缓道:"近日妾身走访军中家眷,见许多将士的孩子已到了读书的年纪,却因家境贫寒,无人教导,整日在街头巷尾嬉戏玩耍,荒废了光阴。"她顿了顿,抬眼望向丈夫,眸中带着恳切,"妾身想,不如效仿关陇新政,在淮南设立公学,请些士子来教导这些孩子读书识字,将来也好报效国家。"

曹璟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