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两府战况(2 / 3)

为战友同袍报仇,战斗意志空前高涨。

打到如今,双方的死伤都很惨重,右营以及府军的叛军,本有6万多人,如今还剩下2万人左右,损失大半,实力大损,若非金林府的蜀军及时派出了一支5万人的援军,他们差点就要全军覆没了。

蜀军主力在攻掠金林府的关键时期,还要派出5万兵马支援左武卫叛军,自然不是为了做慈善,而是局势的发展逼得他们不得不帮助左武卫叛军。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在蜀军主力入侵数月之久以后,武安郡或者说左武卫终于得到了一支援军的支援。

本来驻扎在石门郡,肩负防备草原游牧民族入侵的右武卫十万大军,终于进入了武安郡,在留下一营兵马加强郡城防备之后,8万人马分兵两路,分别支援左武卫大将军以及贺应所部。

有了右武卫8万大军的支援,已经损兵折将,仅仅剩下不到3万人的左武卫瞬间雄起,一连发动了数次反攻,打得左武卫的叛军溃不成军,原本大好的形势被瞬间逆转。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右武卫援军抵达,肯定不是仅仅消灭叛军的,抵御蜀军主力入侵,收复金林府、西城府也同样是他们的任务。

金林府尚且没有完全攻下,围攻府城,牵制了蜀军主力大量兵力,若是在这个时候被右武卫背后偷袭,蜀军可就要吃大亏了。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不管在之前的时候,左武卫的叛军与蜀军之间是否有什么勾连,但是面对左武卫和右武卫的兵锋,两方必须得要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右武卫的进攻。

因此5万蜀军奉命东进,协同左武卫叛军的残兵,依托最后掌控的几座县城构筑防御,死死地挡住了左武卫和右武卫的进攻。

只是进攻蜀军和叛军的已经变成了右武卫的主力,损失惨重的左武卫在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之后,暂时停留了下来,从锦凌郡、石门郡抽调府军前来,恢复编制和损失的兵马。

因为大战依旧在持续的缘故,本应该落到左武卫大将军头上的惩罚,并没有被下达下来,依旧让其重整左武卫。

贺应虽然有着丢失西城府的罪责在身,可毕竟有着右营叛乱的缘故,不能全部怪罪在他的身上。

而且贺应逃回永宁府之后,在之后的作战中,立功不小,不说完全弥补之前的罪责,但是却让上面的人看到了他的能力,不会再被随意抛弃了。

到底有了污点,在左武卫重整的过程中,并没有能够晋升军职,依旧是一名裨将,执掌左营。

反倒是孙立,在这一次作战中倒是因祸得福,因为能力出众,贺应放权,连连立下了多次功劳,成功晋升牙将,统率重整后的右营。

还有庞万春,在金林府与蜀军主力交战,靠着一手精妙的箭术,杀敌无数,更有多名蜀军校尉、牙将,因战功晋升为牙将,执掌前营右部。

仅仅是这三员将领,就掌控了左武卫三分之一的兵马,若是叶白后续再继续支持一番,掌控左武卫更多兵权也不是不可能的。

甚至于左武卫大将军出点什么事情,以贺应目前的军职以及地位,顺势晋升为左武卫大将军,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了,这种事情也就想想而已,贺应出身寒门,在左武卫从军多年,不是没有根基,却都来自于中下层而已,缺乏上层的后台、靠山。

左武卫大将军一职关系重大,朝堂上的文臣也好,武将也罢,不可能将如此重要的职务交给贺应这样一个寒门子弟,估计朝中的将门家族要把狗脑子打出来。

寒门子弟要想晋升高位,要么是得到皇帝的看重,成为皇帝的忠实下属,要么就是投靠某个世家、将门,如此才有可能,至少贺应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有了右武卫的支援,永宁府的战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至少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