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3章 所以江南是什么地界儿?(1 / 2)

当然了,捐纳者主要获得的是荣誉地位的象征,如虚衔、封典和贡生、监生等头衔,所以倒是没有形成泛滥之势。

但是现在八爷的提议,却是只针对八旗。

顿了顿,万岁爷放下奏折,然后看向八爷:“你怎么想到这个法儿的?”

八爷一脸忧心忡忡:“回皇阿玛的话,儿臣以为如今山东灾情之重,非是寻常赈济手段可行,非常时段当用非常手段,只是山东要救,也不能拖垮朝廷。”

“儿臣从前帮衬裕亲王打理广善库的时候,就曾经着手赈济过八旗子民,朝廷对八旗子民一直照顾有加,如今也该给机会让他们回报朝廷,儿臣一片丹心,盼着能为皇阿玛分忧。”

真的就只是为了给他分忧?

就没有趁机拉拢八旗官员的心思?

有裕亲王打头支持、直郡王鼎力相助、跟老九还同穿一条裤子,这样老八尤嫌不够,上层势力不放过,老八这是连八旗底层官员都一并要拉拢啊。

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往后八旗上下谁不念八贝勒的好儿?

这手段,可一点儿不比他这个在位四十二年的万岁爷差啊。

想起太子之前直眉瞪眼巴巴地上赶着讨好佟家,万岁爷真是气得想笑。

万岁爷也的确笑了,含笑跟八爷道:“你这法子好,一举多得,不愧是被裕亲王一手带出来的。”

这还是自裕亲王死前举荐之后八爷之后,万岁爷第一次当着八爷的面儿提到裕亲王。

而且态度还如此温和。

八爷暗暗舒了口气儿,再开口的时候,八爷就更加恭敬了:“皇阿玛谬赞了,儿臣愧不敢当。”

“你担得起,”万岁爷收回视线抿了口茶,然后看着八爷缓声道,“你办事一向踏实,难得你也愿意卖力气,你若是不觉得累,那便就由你前往江南筹募善款吧。”

什么?

万岁爷让他前往江南筹募善款?

听着万岁爷的语气,便是打算采纳他派遣八旗官员入山东赈济的提议,这个还不算,万岁爷还许他前往江南筹募善款。

江南是什么地界儿?

那可是万岁爷大半的钱袋子呢。

如今打理内务府时间长了,对于内务府的来源,八爷自然一清二楚。

早些年,内务府的收入来源主要靠户部划拨,毕竟当时国内并不太平,先是平定三藩之乱,后是三征噶尔丹,政治环境高度紧张之下,内务府很多收入渠道自然会受到波及。

但是随着天下安定,内务府的经营也渐渐走上了正轨,如今内务府的收入来源大致可分为六个方面。

皇庄地租、垄断专卖、税收分成(盐税关税按比例划入内务府)、罚没抄家、贡品变卖以及商业经营。

这其中税收分成、贡品变卖还有商业经营,大头都来自江浙两地,江南又是重中之重。

所以说江南是万岁爷大半的钱袋子这话一点儿都不假。

除了钱袋子,江浙两地自古以来在政治上的重大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江浙考生在科举中断层垄断。

一方面,这两省自古就是文化和经济的中心,私塾、书院遍地开花,教育资源丰富,登科中榜的比重自是让其他地方望尘莫及。

另一方面,江浙的人口基数也大,读书人数量自然也多。

为了平衡这种局面,科举制度在明代就引入了“分省取士”的原则。

清代继承这一传统,并进一步细化了录取比例。

简单的说,科举取仕,不是按照全国排名,而是按照比例分别从各省取仕,甚至偏远地区的考生,录取比例甚至高于江浙。

这种制度其实跟后世的高校的招生政策如出一辙,所以,早在明朝,江浙一带的考生就注定了疯狂内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