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明显,后期效果不行;再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失败告终,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庞大的帝国解体……
可苏联的重心在重工业,注定改革会失败的。
中国的改革之所以成功,就因为根据国情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了解后续发展的谢威自然清楚,最近几年会有多少重点项目下马。
比如,运-10与大型军用运输机,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年头下马运-10是因为某些人拿了好处,实际上呢?大型运输机所需的大压机没有,配套的发动机没有,就连先进的配套材料跟尖端机床也没有……
再比如,093、094核潜艇跟反导计划。
这些项目,技术指标高,工业基础差,需要消耗大量经费,如果强行搞下去,会挤占本就不多的经费……
所有项目都是如此。
从改革开放,到再次走到世界前列,整个国家,也不过只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半个世纪都没有!
“有钱了,才能往高科技领域投入。只是看看学校,就是明显例子,一些本身就没有多少基础,也没经费的项目,就如同无底洞……而校企办的项目,前期投入了很快就能有成果推向市场,不仅能保证持续研究下去的经费,同时还能给其他项目提供经费……”
谢威提醒李瑞。
李瑞的新工作,显然是在还处于先期筹建阶段的国防科工委。
谢威可不希望他还是如同在学校里那样胡搞。
到时候,一些看起来先进的项目可能会因为李老头的个人看法而继续保留,却会因为大量经费被挤占,最终导致一些基础前置项目的研发没有经费。
“放心吧,学校是学校,你真当老头子我会不管不顾?”
难说。
谢威心中如此回答,可最终也没有说出来。
槐树岭4号院。
这是五机部下属201研究所所在。
几栋外表已经斑驳的低矮小楼加上具有苏式风格的厂房,从外面看,根本就无法跟国内最先进的坦克研究所关联起来。
此刻。
一场规模不大的会议正在召开。
“……上面就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情况,部队对新型号坦克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长占志昌神情严肃地向着众人转达了部队的新要求。
更强的防御装甲!
更高的机动性!
更强大的火力……
“新坦克型号,我们也只是负责部分项目啊!”
“部队要求更改设计指标,给咱们多少经费?”
“617那边承担了更多的研究……”
参与会议的众人,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201研究所,从59年建立开始,定位就是装甲车辆设计研发中心,可大量的技术项目,却是放在617厂……
617厂不只是一个厂,而是整个亚洲最庞大的坦克基地。
当然,如果541坦克基地建设完成,617会沦为亚洲第二的坦克基地,不过前几年开始,541坦克基地已经开始放缓了建设速度。
甚至有些分厂已经停止建设,已经建成的也在开始转向。
一名一直都没说话,右侧胳膊整体都不在的老人听到部队提出新的要求,脸色不由一喜。
他,就是共和国最巅峰陆战之王的总师——独臂老总,祝榆生!
“所长,既然部队提出了新的技术指标,617那边从马可尼公司引进的简易火控系统是不是就无法满足需求了?”
祝老开口问所长。
“榆生同志,你就别抽热闹了,你提出的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国际上早就放弃了,这条路走不通啊!而且,即使研究出来,也没法跟上反稳像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