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1章 平等蓝图(2 / 4)

需,并无高下之分。”

“进入雅静堂,需遵守安静之约,这是对其中寻求安静之人的尊重。”

“进入世井堂,可尽情放松,这是对辛苦劳作之人的体恤,衣服是否洁净,只是职业不同带来的表象,绝非区分贵贱的标准。”

“种田者的孩子与官员的孩子,同在一所学堂念书识字,同样纳税,同样需要彼此的帮助。”

“这区分,是为了更舒适,而非制造隔阂。”

考察团成员面面相觑,这种理念对他们固有的等级观念冲击巨大。

有人心中难免仍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念头,看不起那些满身汗味的“粗人”。

但眼前的事实是,无论进入雅静堂还是世井堂,一顿饭的价格相同,享受的服务核心相同。

积分面前,一个教书先生和一个优秀的铁匠,可能获得同样的爵位和退休保障。

这种基于贡献而非出身的平等,像无形的枷锁,约束着潜在的傲慢。

你享受着道路的平整、水源的便利、街道的洁净,这些都是无数“粗人”默默付出的结果,你凭什么不尊重?

这种互惠互利的现实链条,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

“三年义务教育!”李娇儿站在一所新建的乡村学堂窗外,听着里面朗朗的读书声,眼神复杂。

陪同的石渊介绍:“我们不教空洞的经义诗赋,只传授儒家最核心的道德体系。”

“尊老爱幼,孝顺长辈,尊重他人,无论身份,保持基本礼仪,讲究个人与环境卫生,最重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做事,先做人。”石渊语气坚定。

“道德是维系这平等社会的基石,三年,强制所有人学习礼仪,学习与人相处的规矩,强制建立一个能被大多数人认同并遵守的道德底线。”

对于那些冥顽不灵、屡教不改的学生,惩罚是严厉的:不能参与任何社会工作,断绝其通过劳动获取积分和财富的途径。

家庭或当地的玄墨道教堂会保证其最基本生存所需,饿不死,但也仅此而已。

他们被强制留在学堂或教堂,一遍遍接受思想道德的灌输,直到真正认识到自身错误,公开做出永不再犯的保证,才能重返社会。

那些劣根性强、难以融入社会主流道德的人,就这样被无形的“道德筛网”过滤出来,隔离在主要的生产生活之外。

无法获得体面的收入,无法享受更高的物质生活和社会荣誉感,这种“社会性死亡”的巨大压力,最终会逼迫绝大多数人选择改变。

“最难的就是这思想教育!”

教堂里一位年轻的玩家教师,正用后世生动的案例和互动游戏,向一群成年农夫讲解道理,农夫们听得频频点头,恍然大悟。

混盘盘感慨道:“没有玩家的话,靠这些古人,十年也推不动这思想啊!”

“所以,南越支付了难以想象的高额工资,”韩星河语气带着一丝沉重。

“用海量的地球币,去购买玩家的时间和智慧,来普及这些思想,这是用钱,硬生生砸开了一条路。”

韩星河亲自陪同混盘盘和李娇儿,深入龙编周边的城镇乡村。

走过尸象刚刚犁出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广袤新田。

看过墨家工坊里精密运转的器械和专注的工匠。

在引水渠边看孩童嬉水,在积分署衙门前看各色人等排队登记贡献,在世井堂感受那份粗犷的生命力,在雅静堂体会那份沉静的思考。

“韩王,”李娇儿站在一处高坡上,声音带着由衷的震撼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

“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此宏大、如此精密、如此……理想化的社会工程,你们居然真的在运转!”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