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对李雨的妈妈说:“阿姨,你放心吧,我会好好照顾他们的。”
…………
沿着交通路走到鹰潭公园处,再往右走一段路程,然后有一条阶梯向下,便是信江码头。顺着那由石板铺成的阶梯缓缓而下,道路两旁耸立着一排排青砖绿瓦砌成的房屋,陈姨的家就坐落在其中。继续前行,便可抵达信江码头。此刻的信江码头,各式各样的乌篷船与拖船整齐地停泊着。
在陈姨的大儿子的引领下,李雨兄弟俩顺利抵达她家。一进门,李雨便看到陈姨,随即礼貌地喊道:“陈姨好!”陈姨喜笑颜开,夸赞道:“小雨真懂事!快带着弟弟进屋坐一下,等会儿陈姨做些好吃的给你们尝尝。”说罢,她还掏出糖果分给李雨兄弟俩品尝。
陈姨的家并不宽敞,甚至有些简陋清贫。家中仅有两间房和一间小厨房,陈姨与其丈夫住在里屋,而外间则是供她的三个儿子居住。外屋里摆放着几只陈旧的箱子和床铺,墙上还挂有船桨和渔网,再加上一张略显破旧的方桌,几乎已将整个房间填满。
继续阅读
在屋里稍作停留之后,陈姨便给她大儿子说:“老大,你带小雨他们两兄弟在周围玩一下吧。”她知道李雨他们比较好动,肯定在家里坐不住,所以喊她的儿子带着李雨两兄弟到附近玩玩。“好的,那我带他们去我们的船上看看。”陈姨的大儿子答应道。
“好的,不过你要注意他们的安全,记到早点回来吃饭。”陈姨又吩咐着。
“好,那我带他们去了。”说完陈姨的大儿子牵着李雨兄弟的手走出家门。这时陈姨的另外两个儿子也跟了出来。
旋即陈姨的三个儿子便引领着李雨两兄弟朝着江边走去。抵达江边时,映入眼帘的是一艘艘的乌篷船,陈姨的大儿子指着一条船说:“那条船就是我们的。”说着他带着李雨兄弟上了一艘船上,这正是他当水手的船。平日里,他们负责运输各种货物,而这两天他们的船只恰好返航归来,计划停歇数日再重新启航。
陈姨的三个儿子陪伴李雨两兄弟在船上玩了一会儿后,陈姨的小儿子对他大哥说:“大哥我们去浮桥那边玩玩吧。“可以。”说着陈姨的大儿子便和两个弟弟领着李雨兄弟前往不远处的浮桥游玩。
信江之上的浮桥是木船组成。江面上数十只木船一字排列,船的首尾都有铁环,铁索从中穿过,再固定在河面上的石柱上的铁环上,把船连接在一起。中间有一段是活动的踏板,每当有船需要通过时,便移动这些踏板让行。船的上方铺设着四五米宽的木板,行人、自行车和小推车可以从上面通过,成为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浮桥的一侧是繁华热闹的城镇,另一侧则是夏埠人民公社等几个公社所在地。听闻这座浮桥历史悠久,它托起的不仅仅是两岸的交通,更承载着老鹰潭人无数美好回忆。
“呀,好宽的江面呀!”李雨站在浮桥上感慨说。由于信江河的水深不可测、江面宽阔无垠,考虑到安全性因素,平日里父母绝不允许李雨他俩前来玩耍。今日能够破例到江边来,这让两兄弟兴奋不已。
江面上微风轻拂,李雨兄弟俩和陈姨两个小一点的儿子尽情地在浮桥上嬉戏。时而奔跑追逐,时而端坐于浮桥船头。浮桥伴随着波浪轻柔地摇曳,几个小家伙跑了一会后,便稳坐于搭建浮桥的船头,享受这江水冲击船身的感觉。搭建浮桥的船轻轻摇摆着,让李雨他们犹如置身于摇篮之中悠然晃动,玩得不亦乐乎。陈姨的大儿子始终陪伴左右,目睹几个小家伙欢快的模样,他也不禁露出会心的笑容。
夜幕降临之际,陈姨的儿子领着哥俩返回家中,此时陈姨早已备好晚餐。李雨与陈姨一家人挤着围坐在同一方桌前,欢声笑语不断。晚餐朴实无华,仅有一碗鲜美的鱼、一碗诱人的红烧肉以及两碗清爽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