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4章 青花飞龙纹饰净水碗(2 / 3)

的瓷胎相互映衬,更显高贵典雅。瓷碗的构图繁而不乱,各种纹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之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

足底露胎,圈足规整,胎体较多数元代青花器物更薄,轻盈剔透,仿佛可以透过光线。瓷碗的留白空间较大,更显出画面的简洁明快。

这种独特的风格,应为元代内府宫廷用器,明显区别于销往中亚等地的外销作品。由此推断,这件瓷碗应为存世元代青花瓷器中极为罕见的珍品,而龙绘双翅的图案,更是罕见至极。

“哎呦!”许汉民看着手里的瓷碗,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叹,他小心翼翼地摩挲着碗壁,感受着瓷器温润的触感。

“竟然是元青花!”他抬起头,目光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而且还是飞龙纹饰的净水碗!”

他再次仔细端详着手中的瓷碗,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这纹饰,这釉色,这造型……”他啧啧称奇,赞叹不已,“简直太精美了!”

他将瓷碗举到眼前,对着手电筒的光线细细观察,“而且还是一对!”他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语气中充满了惊喜,“这可真是太难得了!”

继续阅读

从古至今,瓷碗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到了唐代之后,瓷碗的生产更是进入了繁盛时期,各式各样的瓷碗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在浩如烟海的瓷碗家族中,有一种独特的器型却鲜为人知,它就是净水碗,也有人称之为净水钵。这种碗并非用于日常饮食,而是专门用于供奉祭祀,盛装清澈的净水,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敬意。

净水碗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仪式中,人们用简单的陶碗盛水,供奉神灵,祈求庇佑。随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净水碗的材质也逐渐演变为瓷器,其造型也更加精美多样。

想象一下,在古代的寺庙或宗祠里,庄严肃穆的佛堂或神台上,摆放着一只精致的净水碗,碗中盛满了清澈的泉水,宛如一面明镜,映照着神灵的慈悲和信徒的虔诚。在袅袅香火和低沉的诵经声中,净水碗更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庄严。

净水碗的器型也多种多样,有的侈口,下腹宽圆,圈足稳重;有的则带有饼形足或高足,更显高贵典雅。而其材质也多为陶瓷制品,其中以青花和单色釉瓷最为常见,粉彩则较为少见,这或许与净水碗的用途有关,毕竟素雅的色彩更能体现出其神圣的意味。

翻阅《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你会发现其中对净水碗的描述颇为有趣,书中称其底座类似灯座,故又称“海灯”,属于佛前供器类,通常应该配有托座,但如今大多已经散失。

其器型多为唇口,圆腹下敛,圈足高深,露胎无釉。据说这种器型是明崇祯年间新创,一直延续到清康熙时期,其中以顺治年间的净水碗最为流行,其特点是器略矮,腹垂,口径开阔,眼前这对净水碗跟记载中的器形几乎吻合。

由于净水碗的特殊用途和相对较少的存世量,使得它在收藏界并不广为人知,其价值也难以估量。正因如此,许汉民才会发出这可太难得了的感叹。

与普通的瓷碗相比,净水碗更像是一件具有宗教意义的艺术品,它承载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祈福,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或许就是净水碗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

“大伙儿瞧瞧,这对瓷碗,啧啧啧,通体青花,那颜色,浓得化不开似的,像融进了釉里。你们再仔细看看,浓的地方,还有星星点点的黑斑,那是结晶斑,是元青花独有的特征!”许汉民小心翼翼地捧着瓷碗,仿佛捧着稀世珍宝。

“外壁的装饰,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一层,画的是连绵不断的云,就像天上的云海,波涛汹涌,气势磅礴。下面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