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众人商议(3 / 4)

耕耘贞观 倚夜听雨 5221 字 2024-08-07

,“如果在洛阳,有运河航运,日夜兼程下,倒能赶到。

而长安到洛阳之间只有陆路,牲畜不可能十二个时辰赶路,需要留足他们的休息时间。

否则不论是生病还是拖力都会造成其他问题,至少别指望他们继续长途跋涉上战场了。

哪怕紧急通知了幽州那边,想要大规模的把牲畜送过来,至少一个半月。”

“给我的时间到底有点少了!”李泰感叹,如果能多给一个月,自己就能从幽州调度足够的马匹来长安了。

这时候的孔雀开口道,“燕王,先前您让我准备医疗营物资,我已经把驴准备好了。

至于缺少的马匹,如果能从幽州调度,我倒建议您去找一个人去帮忙,说不定他能够帮助您解决这个问题。”

“谁?”李泰听到孔雀的话对孔雀问道。

“太仆寺卿张万岁!”孔雀说道,“您手上是有马匹的,只是因为时间紧急,远在幽州无法调配过来而已。如此完全能跟张万岁打声招呼,先用太仆寺的马匹应急!”

“这倒是一条考虑的路子!”李泰点头,对孔雀道,“你的这个想法很好。”

孔雀听到李泰的夸奖,也流露出了一个笑容,显然是很高兴李泰的态度。

“我会亲自去找张万岁一趟,除此之外,我麾下将士们的甲胄代国公会拨付,但武器需要我们自行炼制,一个月时间,两千战士的武器应该能赶出来吧!”

孔雀信心满满的对李泰保证道,“需要朝廷开具武器炼制的凭证,我们开磨炼制就好。

在孙老神仙的帮助下,煤炭燃烧技艺越发稳定,所能燃烧起来的温度也越来越高了。一个月的时间却是绰绰有余。”

随着冬天对冰这种透明容器的运用,孙思邈对透明容器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因为很多的研究都因为没有透明的器皿陷入到了停滞之中。

而李泰当初提出的透明玻璃的想法,孙思邈也开始向这方向进行尝试。

因为这东西在古代是有技术的,王充的《论衡》提到过一种叫做阳燧的透明器物,便是能够聚光成火,疑似透明玻璃。

只不过整个王充的王家都不知道去哪里了,也许死在汉末的瘟疫,也许没在五胡乱华的战乱,总之,这个王家李泰是真没有一点点消息,自然李泰的手上也就没什么实物了。

但无可否认,只要在书籍上找到了这东西的论据,证明这东西不是李泰胡说呢,那不论是孙思邈,还是李泰麾下的工匠们,都愿意去攻克这个难题。

毕竟中国的科技发展常常是靠考古,就算现代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惊喜。

比如当初计划经济的年代,砍掉的很多科研项目,现在有钱了回过头捡起来,会发现很多研究项目现在居然还能勉强跟得上时代,真不知道当初的前辈到底是怎么研发出来的。

因为李泰掌握了煤炭资源,所以孙思邈有了足够的魄力对这火焰稳定或者火焰温度上死磕,别得不说,先看看煤炭燃烧的极限温度是什么地方再说。

这种东西的研究又是最取巧不得,各种实验性质的助燃物,各种不同材质的炉窑,甚至就算是煤炭本身,也有把煤炭拿过来就进行燃烧,慢慢向着焦煤发展。

当然也就只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有了这个方向后,到底不算是在做无用功。

所以,为了研究更透明的琉璃,倒是无意间提升了煤炭燃烧的效率。

不过,李泰还让孙思邈去研究一下,怎么样去确定温度,把每一度上升或者下降都能精确标注出来,而不是只能靠着工匠根据模糊的经验来进行工作。

温度的度量衡,李泰直接以冰融化成水的温度为零度作为标的,以上就是正的,以下就是负的。

这倒是好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