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定泰安为北京,南京仅留南镇抚司,府衙,及五城兵马司。”
“我倒是听下边的声音很大,希望能恢复应天府的原有规模和滞留朝廷六部!”方世玉瞥了一眼杨寓,开口询问道。
“这个,微臣不知,但帝都既迁,那应天就不应有那么庞大的辖区,将应天肢解,也是应当应分。”
“至于滞留南京朝廷六部,微臣倒是认为,此举实乃诛心之言,若是南京留有退路,岂不是成了南迁偏安的借口?”杨寓说的很直白,很明确。
既然朝廷迁到了北京,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北方了哪怕为之付出再多,也要撑住。
滞留南京六部,除了给朝廷增加负担之外,没有半点益处。
若是说朝廷在北方,不好统筹南边山河,那朝廷在应天的时候,又是如何统筹西北,东北地区的?
南京六部的存在,除了给人以心理安慰,迁都的借口外,没有半点其他益处。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你有这番见解,我很欣慰,既然事情已经办好了,东西留下,回文华殿继续办公吧!”
杨寓也不迟疑,他进来被方世玉召见的时候,就做好准备,从怀中取出一块金牌,恭恭敬敬的放在了桌子上,算是还给方世玉,复命了。
朝廷北迁,干戈甚重,无数百姓涌入泰安,虽然给泰安的治安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勤劳朴实的大明百姓,还是给泰安的修建,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数十万妇孺,冲入各行各业,泰安府的修建工作,皇城的修建,明显加快了脚步。
朝廷的动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太初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下发执行,方世玉以秘书处为蓝本,组建内阁,内阁第一臣被称为首辅
是整个内阁的最高首长,首辅下设次辅两位,次辅下设文华殿大学士八人。
八名大学士,拥有票拟权,次辅拥有批红权,首辅拥有否决权,最高可否决六部政策方针。
但首辅只是正二品衔,在品级上,弱于六部尚书从品,所以首辅要一票否决六部的政策,需要开朝会,皇帝主持,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里。
但首辅有权在卯时到未时末,强求皇帝召开朝会,商论是否执行,还是否决六部的政策方针。
这也是方世玉用来对皇帝怠政的一种限制。
当然,皇帝要是就不来,首辅也没办法。
首辅只管政事,最多十年,两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统一由六部尚书,左右侍郎,内阁首辅,次辅,朝会商定。最终五年计划,上呈乾清宫,由皇帝决定,这个五年计划,是否值得执行,是否能执行。
求鲜花
御史台左都御史,右都御史,风闻奏事之权被夺,改为上奏,全境所有御史,皆可直接上奏入宫,上呈乾清宫。
由皇帝遣锦衣卫,对风闻之事进行调查取证,若是事情属实,对御史进行记功表扬,作为他的政绩功劳,若是风闻之事是假,则进行一定处罚。
若是多次将皇帝和锦衣卫当猴耍,三次无真实,降级调任,若还有在犯,革职查办!
这虽然确实会引来许多乌龙事件,但方世玉反倒认为这样做,可以避免御史台在朝会上的胡言乱语,信口开河。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凭空污蔑。
内阁以低品官职,总领六部,统筹全国政务发展,而五军都督府也被方世玉进行修改,不再以前军,中军,后军为统称。
五军更改为七军都督府,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对内武装部队,大明皇家海军,公共安全刑捕房!国安稽查锦衣卫!
其中,中央军负责拱卫京师,常驻一百个卫的编制,满编足额四十六万兵丁,而其中有六万被常茂带去了交址,征伐黎朝。
随方世玉北上的只有四十万中央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