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严家抄斩(6 / 10)

虽因人事所至,实天厌其德而弃之时也!

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局的赵赵金陵应天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年有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粤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吾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夫!

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

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陷溺尤深,故晓瑜告知:兵至,民人勿忧,吾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也!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天朝之民,天必命天朝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德而治乎!

吾恐中土久浴腥膻,生民扰扰,孤率群雄奋力廊清。

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

雪天朝之耻,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固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知告谕,想宜知悉!

全篇大量采用宋濂所写的北伐檄文!

再往后,便没有了下文。

方世玉道:“写的倒是可以,比较纪实,老朱头本就对那些礼官美化的词,不甚满意,天下百姓终将学文实武!”

“崛起于草莽,开创大明的太祖,更容易让老百姓喜欢读!让罗贯中仔细润色一下,从太祖崛起到现在,鄱阳湖之战,北伐之战,捕鱼儿海之战。”

“着重描写,另外,其他战役也可以多描述一些,谱写下老朱头带领百姓,奋不顾身杀出的朗朗乾坤。”

“尽早把前边部分写出来,我也要准备着手搞一下惠民书局了!”方世玉面色平静,大明朝的印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虽然书籍相对还是很贵的,但朝廷也不是拿不起这笔教育投入,永远都不能忽视。

朝廷控制渔轮方向,化解国内矛盾的半封闭政策,却不能以可使知之不知,不可使之知知。

启蒙运动,还是要风风火火的推行下去。

扫盲,普及文化,这虽然对古社会的王朝有一定的挑战,甚至会危急王朝的统治,但方世玉却是深刻了解。

现在不做,以后去做,就要远远的被其他人甩在身后。英吉利才多大的个地方,他们才多少人口?他们的启蒙运动,才需要多少年?而大明,庞大的体量,南北东西,幅员辽阔。

想要彻底扫盲,没有个十年是很难有成效的。

甚至十年都未必能完成全面扫盲。

“那就这么办?”庆慎郡主询问道。

“嗯,另外,让罗贯中在老爷子幼年的经历上,多加些,比如说,老爷子是如何被暴元的苛捐杂税欺负的。”

“父母兄弟,姐妹都是如何死的!”

“先把老爷子前半生写出来吧!”

方世玉倒是认为,朱元璋的经历,绝对可以称得上传奇,将朱元璋的故事用话本的形势讲出去,能得到的反响,绝对非同一般。

......

文华殿。

杨寓道:“今年的教育投入,五万万贯宝钞?这么多吗?”看着手里的户部公文,洪武二十八年的教育投入,足足达到了五万万贯宝钞。

这么大的体量,已经超过了朝廷总收入的百分之五。

若是将大明的税收以宝钞结算统计,洪武二十七年的税收总额为,四十八万万又七千三百万贯宝钞。

“殿下一直在强调教育,大力在民间修建私塾,社学,府学,怕是五万万也只能是刚刚够太始元年的支出。甚至如果出点问题,还不一定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