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你看这条河,它又大又宽!(2 / 8)

,朝着身边的公公缓缓问到。

公公当即躬身回到:“回陛下,天雷王殿下如今离开大明已有两年半了。”

“两年半了啊!时间过的可真快啊!也不知道那小王八蛋如今怎么样了,有没有寻到海外的宝藏啊!”

朱元璋闻言,叹了口气。

这两年多的时间内,方世玉不在,朱元璋甚至都觉得生活似乎少了很多乐趣,若不是方世玉临走的时候留了本书给他,朱元璋估计早就黑化了。

“陛下无需担忧,天雷王殿下吉人自有天相,又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海外虽然凶险异常,但天雷王殿下定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听见朱元璋的叹息声,公公赶紧安抚起来。

朱元璋点了点头,吩咐到:“去把太子给朕叫来。”

公公顿时领命而去。

片刻后,朱标赶到了养心殿。

“父皇,叫我有啥事吗?”

朱元璋点了点头,带着朱标朝着里面走去,父子二人坐下后,朱元璋这才说到:“历朝历代,定都应天的,无不贪图享乐,无心朝政。原本南方定都,是形势所逼,如今形势好转,为父决意迁都,你意下如何?”

实际上,就连迁都,都是方世玉的建议,只是大明刚建国的时候,内忧外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所以这建都只能选在内地,没有办法的事情。

如今大明已经趋于稳定了,云贵川那些土司不过是跳梁小丑,朱元璋的义子沐英就能解决了,因此朱元璋才想着迁都。

即便朱元璋不迁都,再过几年,朱棣登基,也会迁都。

但迁都,毕竟不是一件小事。

朝廷的六部在什么地方,注定就会以什么地方为发展的核心。

朝廷若是想要迁都,那就得重新规划城池,宫殿,守军,军民调动等等等等一大堆琐碎得事情,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朱标闻言,却是愣了一下,不由得问到:“爹,您是认真得吗?”

朱标早就知道了方世玉进献过迁都得建议,实际上不只是朱标,朝廷得文武百官,也都清楚。

即便没有方世玉,朱元璋原本也没准备在应天定都,而是准备在老家凤阳定都,但凤阳那鸟不拉屎得地方,确实不大合适。

最主要得是,凤阳一马平川,无险可踞,一旦遇袭,瞬间就成了孤城一座。

敌人攻打起来,那简直不要太简单。不仅如此,凤阳得交通,那也是一大难题,运输极其不发达。

朱标也是很赞成迁都得,见朱元璋点了点头,当即继续说到:“爹,儿臣觉得若是要迁都得话,可以着重考虑三点。”

江南显然也不合适,若是迁都江南,那还不如在应天,江南太富庶,很容易让人沉迷其中得纸醉金迷。

朱元璋倒是不担心这个,但是保不准后面得那些孙子,若是定都江南,后面那些孙子过惯了纸醉金迷得生活,哪里还知道北方得老百姓生活多么凄苦?

“说说看。”朱元璋点了点头,示意朱标继续说下去。

“这第一点,那就是运输一定要发达,江南作为咱大明最富庶得地带,江南的物资,势必要运往都城的。”

“所以,如果运输不方便的话,对于新都而言,迟早都会出问题的。”

“这第二点。人口一定要够多,新都不能指望朝廷强行从各地迁移民众过去,劳民费财不说,还容易引起民怨。”

“第三就是,新都的选址,最好是能选在附近有大批可耕种良田的地方,否则大规模从其他地方运输粮草,损耗极大,得不偿失。”

朱标闻言,当即缓缓说到。

定都,对于一个王朝或者国家来说,那都是重中之重的,不仅要考虑当下的情况,还得有全局观。

如今的养心殿,只有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