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还是暂时采用雕版印刷的好。
唐初的印刷之术虽没得到发展,大门刻印之术却有千年传承。由传国玉玺便可知,早在秦汉之时,刻印之术就已成熟了。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印刷是纸在上,板在下。
找来了工匠,徐清准备了结实的松木,让写字的方家认真写上了首短诗,准备刻板。纸比较薄,反过来可以透过纸张看见字,字是反的。刻板上刻印的,便是这反字。
徐清令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两颗米的宽度。刻完了,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这便成了。
刻工技艺精湛,一首短诗下来,竟然一笔不错。徐清迫不及待在刻板上刷上一层墨汁,再拿厚厚的宣纸往上面一盖,拍了拍,等稍微干了,小心翼翼的揭下来。
拿出来一看,一个个字清晰可见,的确可用。印一张可不行,再刷墨,再贴纸,直到四十多张,出了问题。开始印出来的字还清晰可见,可到后来,这些字却变得臃肿起来……徐清准备再研究一下的时候,黄骅县快马送来一个坏消息:
海上来贼,寇略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