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诸葛亮野战,若不出城,则眼睁睁看着诸葛亮直插建业。
鲁肃、黄盖等吴军众将能怎么办?
为什么要守九江郡城,本就是为了阻挡诸葛亮灭吴,现如今诸葛亮要绕过九江郡城,直插建业,岂能无动于衷?哪怕明知是诸葛亮之计,也不得不出城拦截呀。
黄盖道“为将者,保国安民,唯死而已,岂有俱之?”
正当鲁肃与众将准备出城拦截诸葛亮之时,孙权的文书先陆逊一步到九江郡城了,众将不得暂缓出城。
众将,原来孙权新命一大都督,不日将抵达九江郡城,全权负责抵挡诸葛亮。
“陆逊?此是何人?”周泰愣道。
众将也面面相觑,待知陆逊确切何人,众将纷纷大惊。
吕蒙皱眉道“陆逊不过一毫无统兵经验之书生,大王为何竟令此人为大都督?”听这样的语气,显然吕蒙并不服气。
不止是吕蒙,黄盖、程普两个老将也皱眉,周泰、蒋钦、凌统、陈武等将亦不服气。
鲁肃这时出来道“诸位,陆逊虽无统兵经验,但肃以为其才不差于昔年公瑾,唯有他能挡诸葛亮,保住吴国不失,此乃肃书于大王面前举荐。”
众将闻言具大惊。
“子敬怎能如此呀,书生小儿如何敢为大都督之职领兵。”
鲁肃道“诸位,肃愿以性命担保陆逊。况且,今大王即授命陆逊,便是陆逊已得大王信任,再此吴国为王之时,诸位何不相信大王,亦相信肃?”
众将心仍不服,不过却也不再争论,而是先等陆逊到来。
午后,陆逊领兵至九江郡城,城内之兵达到八万之众,再次与楚军数量相差无几,同时陆逊升帐议事,鲁肃倾力辅助陆逊。
黄盖、吕蒙、周泰等众将虽有不服,但即陆逊为大都督之事已定,且闻带有孙权佩剑,众将勉强都来参贺。
陆逊也不废话,持孙权佩剑道“大王命吾为大都督,督军退诸葛亮。军有军法,公等需遵守勿犯,否则军法无亲,大王令吾可先斩后奏。”
众将默然。
片刻,吕蒙出言道“即有大王令为大都督,吾等自当从命。今诸葛亮不攻城池,却领大部分楚军南攻县城,欲绕过九江郡城,直取建业,请大都督施展良策破此危局。”
“请大都督施展良策解此危局。”周泰等其他众将也纷纷道。
这是逼陆逊当面拿出良策,唯有真才实学方能令众将心悦诚服。
陆逊深知此道,自建业来时,他了解形势之后,已有策略,只笑道“要破此局不难,诸葛亮分两路兵马,一路南攻诸县,与绕过郡治直取建业。一路却留张飞等三万楚军下寨于城外十五里,乃为监视我城内之兵。届时我军出城攻张飞,不易破寨,前往拦截诸葛亮,则张飞定趁机夺取城池,两难也!”
蒋钦皱眉道“吾等自知两难,乃问大都督如何破局,大都督言这些废话作甚?”
陆逊笑道“要破此局,只需诸公任何一人领三千兵马,直取柴桑。诸葛亮区区十万楚军欲灭我吴国,留守柴桑兵马必定极少,破柴桑不难。届时收复三江口,楚军反成后路断绝之孤军。诸葛亮得知此消息,岂敢肆无忌惮继续直取建业,他必领军回返九江郡城下。彼时只需于九江郡城和诸葛亮拉锯,无需三月,诸葛亮若不能取胜,自会退去。”
其实,此策最妙的就是分兵反绕过张飞直取柴桑,反断楚军后路。诸葛亮之所以肆无忌惮的分兵,就是算准了鲁肃,以及吴军众将的心理在两战连败的情况下,不敢主动进取,想不到这一步。
陆逊一言,鲁肃以及众将顿如醍醐灌顶,他们是被先前的败绩吓住了,原来破诸葛亮此局,竟这般简单。
诸将遂从陆逊之言,由吕蒙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