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这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一句俗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由来。后来经常有人传在这里经常看到云间似有仙人仙马腾空而上之迹,故此山以八公为名。
众人听了向导的解说,都不禁仰头环顾四周山峦,暗自感叹此行是否也能沾些仙气,保佑一站告破。
靠山面水,又有登仙典故,古墓藏之也不为怪。
沿着山麓向东南又走了一段路,果然见到一个洞口,洞口周围堆积着碎石泥沙断枝,已经非常干枯硬实了。有人去查看了一下,洞口是用泥土新封上的,外面再铺了碎石做遮掩,不留神看不出太大痕迹。也许砌时匆忙,又是就地取的河床淤泥,故并不坚固,又赶上连日大雨,雨水把泥浆重新化开,导致碎石剥落,这才露出洞口。
望向洞内,只见黑黢黢,深邃不见底。据介绍尸体就是在洞道里发现的。但里面很窄没法再进去。府衙中也没熟悉盗墓的人,所以里面怎样不知。掌笠吩咐掌狯带上四名亲兵,王劭和赵启也挑了二名工匠,准备了火把工具,一起进洞,其余人等在洞外等候接应。
这个洞道和普通的狭窄盗洞不同,完全是明目张胆修的一条甬道。虽并不宽敞,洞壁崚嶒,大约有一人半宽。这样的挖掘工程绝不是一月半月可以完成的,动静也不会小,既然往来的路人和周围山民没发现过,所以可以推断这个石洞,绝对不是近期所挖。
走了一段路,甬道越来越暗,也不知这甬道有多长多深。为了节约火把,把人分三节,每隔一段举一个火把。掌狯举着一个火把走在最前面,跟在他后面的是两个兵士,再后面是王劭和赵起跟着举着火把的二名工匠,再是掌笠和两个亲兵断后。每个人进洞前都配了一只铜哨,如遇情况吹哨示警。
越往里走,洞道越窄,开始是一人依次通过,后来一人也只能侧身而过。大家后人盯前人,鱼贯而行。前行了不知多久,忽然寂静漆黑的洞里传来一声尖锐的哨音,接着又是两声长音,知道不是遇到危险,而是前面的人发现了情况。
掌笠示意前面的人,自己要过去看看。可洞身狭窄无法侧身让后人通过,前面的人于是依次趴在地上,掌笠双脚跃起撑在石壁两侧,就这样靠四肢支撑身体从前面的人身体上方一点点挪了过去。
走到最前面,果然看到掌狯举着火把站在那里,前面的洞口已经无法再容人进入了。掌狯问掌笠接下来该怎么办。掌笠站在洞口拢眼神往里看了看,只见洞口漆黑深邃,不能见底,隐隐听的洞内呼呼的阴风之声。掌笠伸出胳膊往洞壁摸了摸,洞壁阴冷湿滑,潮气深重。他又把耳朵贴在石壁,仿佛听到水滴声,于是他示意掌狯,掌狯马上掏出颗铁弹,顺着石洞往里扔了过去,只听的铁弹咕噜了几下,啪地仿佛撞了什么东西一般又咕噜噜滚开。二人对视一眼,掌狯又扔了第二颗铁弹,依旧如前颗。掌狯又扔出第三颗,这次是往洞上方抛去,第三颗铁弹并没有马上撞上什么,相反过了一会才发出落地的声音。掌狯对掌笠说“前面有屏障?”
鉴于洞口太过狭窄,无法让普通人通过。掌狯吆喝了一声,一会一个身材瘦小的兵士从后面三窜两跳的过来,掌狯嘱咐了他两句,小个子兵士点点头,只见他活动了几下身体,原本不高的身体竟然又缩短了半尺,他比着洞口再活动了活动,身体竟然已经可以通过洞口了。火把自然无法举着进去,小个子兵士缩进洞内,在洞壁上凿了两枚铁钉,然后把一个点着的火捻架在两个铁钉上,勉强有点微弱的光亮,他就接着这点微弱的光亮进了洞。二人注视着他往里爬,他走一段就钉两根钉子把火捻往里挪一段,渐渐只看到星星火点。
掌笠问掌狯“这个人是谁?”掌狯回话“他叫毛四金,也是咱营里的。这次特别挑出来的。据说祖上几代都是盗墓出身,后来男丁都活不过四十就早亡,于是他父亲认为是干盗墓有损阴德